登錄 QQ 注冊 我的訂單 投訴建議 幫助中心 手機版
收藏本站

您好,歡迎光臨國內領先的12306網上訂火車票官網--114票務網!

火車票預訂手機版
政府網站查詢
云搶票客戶端
當前位置:114票務網 > 政府網 > 陜西政府網 > 漢中政府網 > 寧強政府網
中文名:

寧強縣政府網

官網:
www.nq.gov.cn
地址:
車牌:
陜F
區(qū)號
0916
百度分享
分享到:

寧強縣政府介紹

寧強縣位于陜西省西南隅,北依秦嶺,南枕巴山。全縣轄21個鎮(zhèn)269個行政村。寧強地處秦嶺和巴山兩大山系的交匯地帶,境內東南高,西北低,中部有五丁山隆起。寧強雨量充沛,空氣濕潤,大部地區(qū)屬暖溫帶山地濕潤季風氣候,降水強度大,年降水量最高達1812.2毫米。寧強縣是一個南北交匯、襟隴帶蜀的山區(qū)縣,是大西北進入大西南的主要門戶和黃金通道。寶成、陽安鐵路縱橫縣境,108國道、西漢高速公路穿境而過;是漢江的發(fā)源地,素有“三千里漢江第一城”之美譽。

中文名稱寧強縣外文名稱Ningqiang County行政區(qū)類別縣所屬地區(qū)中國西北下轄地區(qū)漢源鎮(zhèn)、高寨子鎮(zhèn)、大安鎮(zhèn)政府駐地漢源鎮(zhèn)電話區(qū)號0916郵政區(qū)碼724400地理位置陜西省西南角(最西端)面 積3246平方公里人 口33.96萬人方 言漢中話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機 場漢中城固機場車牌代碼陜F行政代碼610726目錄1 建制沿革2 行政區(qū)劃3 地理環(huán)境? 位置? 地貌? 氣候4 人口5 經濟? 農業(yè)? 工業(yè)6 資源? 土地資源? 礦產資源? 生物資源? 水資源7 交通8 教育9 衛(wèi)生10 文化藝術? 民間音樂? 民間歌舞11 旅游? 漢水源森林公園? 白龍湖景區(qū)建制沿革

寧強縣林木資源商及西周時代為氐羌所據。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,白馬氐據其西境,蜀據其東境。秦置蜀郡,全境歸轄。兩漢為葭萌縣地。蜀漢為漢壽縣。晉改漢壽為晉壽。隋屬綿谷縣。唐武德三年(620)分綿谷縣,在通谷鎮(zhèn)(今大安鎮(zhèn))置金??h,此為境內設縣治之始。武德四年(621)又分綿谷置三泉縣和嘉牟縣,不久撤金牛、嘉牟,盡入三泉縣。天寶元年(742)三泉縣治由故縣址移向東北120里,即今唐渡擂鼓臺。宋朝,三泉縣直隸京師達137年,開中央直轄縣之先例。至道二年(996)在三泉縣西1里置大安軍,后幾經升降興廢,元初在金牛鎮(zhèn)(今大安鎮(zhèn))設大安州,后降州為縣。明初并入沔縣。洪武二十七年(1394)階、文軍亂,太祖遣寧正為平羌將軍討伐,翌年亂平,置寧羌衛(wèi)于徽州。成化二十一年(1485)建立寧羌州,州衛(wèi)并存。清代廢衛(wèi)存州,辛亥革命后降州為縣。民國24年(1935)紅四方面軍攻克寧羌,建立寧羌、陽平關兩個縣級蘇維埃政權,寧強縣成為川陜革命根據地的組成部分。紅軍北上,建置復舊。民國31年(1942)元旦,改寧羌縣為寧強縣。于右任曾為寧強贈題“安寧強固”4字,并云:“可作解釋新縣之名”。1949年12月11日,寧強解放。自解放以來,寧強縣隸屬關系基本未變,為漢中地(專)區(qū)的屬縣,1996年漢中撤地設市,寧強縣遂為漢中市屬縣至今。 行政區(qū)劃編輯古屬梁洲,為氐羌據地。唐武德二年(619年)析綿谷縣地于東部通谷鎮(zhèn)(今金牛驛)置金牛縣,四年今縣南部置嘉牟縣,天寶元年(742年)三泉縣自今廣元市北移治今縣西北陽平關鎮(zhèn);寶歷元年(825年)降金牛縣為鎮(zhèn)并入西縣。北宋乾德五年(967年)三泉縣直隸京師。至道二年(996年)于三泉縣置大安軍,三年軍廢,南宋紹興三年(1133年)復置。元初改設大安州,至元二十年(1283年)降州為大安縣,屬沔州。明洪武三年(1370年)撤銷大安縣,三十年九月于今縣治建寧羌衛(wèi),成化二十一年(1485年)改設寧羌州。因古代為氐、羌聚居地,取羌地永寧之意名州。1913年罷州設寧羌縣。1914年屬漢中道。1928年直屬省。1942年1月改名寧強縣。1949年屬陜南行署區(qū)。1951年屬南鄭專區(qū)。1953年屬漢中專區(qū)。1958年撤銷縣制,轄地劃歸鳳縣和漢中市。1969年屬漢中地區(qū)。1996年屬漢中市。1949年12月,寧強縣設城關、大安、嶓冢、陽平關、燕子砭、鳳凰、天池、天臺、靖安9區(qū),區(qū)下設鄉(xiāng)、村。1950年5月,撤嶓冢區(qū),分別并入大安、陽平關兩區(qū);燕子砭、鳳凰區(qū)合并為廣坪河區(qū);1951年6月,以序數名各區(qū),9月增設第八區(qū),即:城關第一區(qū),大安第二區(qū),陽平關第三區(qū),廣坪第四區(qū),天池第五區(qū),天臺第六區(qū),靖安第七區(qū),代家壩第八區(qū)。第六區(qū)增設孫家?guī)X、李家壩2鄉(xiāng)。第七區(qū)增設掛子山、小褒城2鄉(xiāng)。共76街鄉(xiāng)。1953年,將第七區(qū)的黎坪、元壩子、禪家?guī)r、五郎壩、板蒼壩、小褒城、掛子山7鄉(xiāng),第六區(qū)的孫家?guī)X、李家壩、水田坪3鄉(xiāng)和第五區(qū)的張家橋、唐家壩2鄉(xiāng),以及鐵鎖關鄉(xiāng)的松坪子行政村均劃歸黎坪中心區(qū);增置燕子砭、舒家壩、鐵鎖關、馮家營4區(qū);寧強縣共11區(qū),90街鄉(xiāng),355行政村。

山間公路1956年8月撤區(qū)并鄉(xiāng),撤銷第五區(qū)(燕子砭)、第七區(qū)(舒家壩)、第十區(qū)(胡家壩)、第十一區(qū)(馮家營)4個區(qū),寧強縣轄城關、大安、代家壩、陽平關、廣坪、茅坪溝、鐵鎖關7區(qū),下設52鄉(xiāng)鎮(zhèn)。1958年,略陽縣的廟壩鄉(xiāng)和黎坪區(qū)的禪家?guī)r、三道河(1957年4月由四川旺蒼縣劃歸黎坪區(qū))、水田坪鄉(xiāng)(1953年由寧強縣劃歸黎坪中心區(qū))劃歸寧強縣,分屬大安、茅坪溝、鐵鎖關3區(qū);同年9月,改7區(qū)為7個公社,原鄉(xiāng)(鎮(zhèn))改設55個管理區(qū)。1961年5月撤銷7個公社,恢復區(qū)建制,改管理區(qū)為(小)公社,寧強縣為7區(qū)50個公社,366個生產大隊(以下簡稱大隊),2397個生產隊。1962年調整為53個公社,365個大隊,2225個生產隊。1964年調整為2鎮(zhèn)55個公社,365個大隊、4個居委會,2539個生產隊。1965年調整為2鎮(zhèn)54個公社。1966年寧強縣設7區(qū)54個公社。1981年寧強縣為7區(qū)2鎮(zhèn)52個公社。1984年3月,改公社為鄉(xiāng),改大隊為村,改生產隊為村民小組;恢復傳統(tǒng)地名,寧強縣為7區(qū)2鎮(zhèn)52鄉(xiāng)。1986年,城關鎮(zhèn)歸縣直轄;大安、陽平關、千丘劃為鄉(xiāng)級鎮(zhèn);寧強縣設7區(qū)、1個縣轄鎮(zhèn),3個鄉(xiāng)級鎮(zhèn)、50個鄉(xiāng),367個村、8個居委會,2460個村民小組。1996年撤區(qū)并鄉(xiāng):高寨子、羅村壩2鄉(xiāng)合并設高寨子鎮(zhèn),王家坪、金家坪2鄉(xiāng)并入城關鎮(zhèn),沙河子鄉(xiāng)并入舒家壩鄉(xiāng),桑樹灣、白楊林、烈金壩3鄉(xiāng)并入大安鎮(zhèn),代家壩、南沙河、徐家壩(流溪溝村劃歸曾家河鄉(xiāng)除外)3鄉(xiāng)合并為代家壩鎮(zhèn),大長溝鄉(xiāng)、唐渡鄉(xiāng)并入陽平關鎮(zhèn),千丘鎮(zhèn)、燕子砭鄉(xiāng)、新場鄉(xiāng)、中壩鄉(xiāng)合并設立燕子砭鎮(zhèn),廣坪、金山寺2鄉(xiāng)合并設立廣坪鎮(zhèn),青木川、玉泉壩2鄉(xiāng)合并設立青木川鎮(zhèn),鐵鎖關、周家壩、坪溪河3鄉(xiāng)合并設立鐵鎖關鎮(zhèn),胡家壩、龍王、老代壩3鄉(xiāng)合并設立胡家壩鎮(zhèn),毛壩河、三道河、大竹壩3鄉(xiāng)合并設立毛壩河鎮(zhèn)。調整后,寧強縣轄11個鎮(zhèn)、21個鄉(xiāng):城關鎮(zhèn)、高寨子鎮(zhèn)、大安鎮(zhèn)、代家壩鎮(zhèn)、陽平關鎮(zhèn)、燕子砭鎮(zhèn)、青木川鎮(zhèn)、廣坪鎮(zhèn)、鐵鎖關鎮(zhèn)、胡家壩鎮(zhèn)、毛壩河鎮(zhèn)、舒家壩鄉(xiāng)、滴水鋪鄉(xiāng)、廟壩鄉(xiāng)、寬川鄉(xiāng)、南屏鄉(xiāng)、東皇溝鄉(xiāng)、鞏家河鄉(xiāng)、曾家河鄉(xiāng)、雙河鄉(xiāng)、竹壩河鄉(xiāng)、蒼社鄉(xiāng)、太陽嶺鄉(xiāng)、巨亭鄉(xiāng)、安樂河鄉(xiāng)、八海河鄉(xiāng)、水田坪鄉(xiāng)、二郎壩鄉(xiāng)、黃壩驛鄉(xiāng)、茅坪溝鄉(xiāng)、關口壩鄉(xiāng)、禪家?guī)r鄉(xiāng)。2001年,撤銷滴水鋪鄉(xiāng)并入城關鎮(zhèn)更名為漢源鎮(zhèn),撤銷雙河鄉(xiāng)、竹壩河鄉(xiāng)并入陽平關鎮(zhèn),撤銷八海河鄉(xiāng)并入安樂河鄉(xiāng),撤銷水田坪鄉(xiāng)并入二郎壩鄉(xiāng),撤銷茅坪溝鄉(xiāng)、關口壩鄉(xiāng),合并設立巴山鎮(zhèn)。調整后,寧強縣轄12個鎮(zhèn)、14個鄉(xiāng):漢源鎮(zhèn)、高寨子鎮(zhèn)、大安鎮(zhèn)、代家壩鎮(zhèn)、陽平關鎮(zhèn)、燕子砭鎮(zhèn)、廣坪鎮(zhèn)、青木川鎮(zhèn)、毛壩河鎮(zhèn)、鐵鎖關鎮(zhèn)、胡家壩鎮(zhèn)、巴山鎮(zhèn)、舒家壩鄉(xiāng)、廟壩鄉(xiāng)、南屏鄉(xiāng)、寬川鄉(xiāng)、鞏家河鄉(xiāng)、東皇溝鄉(xiāng)、曾家河鄉(xiāng)、太陽嶺鄉(xiāng)、蒼社鄉(xiāng)、巨亭鄉(xiāng)、安樂河鄉(xiāng)、禪家?guī)r鄉(xiāng)、黃壩驛鄉(xiāng)、二郎壩鄉(xiāng)。2011年,撤銷黃壩驛鄉(xiāng)并入漢源鎮(zhèn),撤銷南屏鄉(xiāng)、寬川鄉(xiāng)并入大安鎮(zhèn),撤銷東皇溝鄉(xiāng)并入代家壩鎮(zhèn),撤銷曾家河鄉(xiāng)、巨亭鄉(xiāng)合并設立巨亭鎮(zhèn);撤銷舒家壩鄉(xiāng)、廟壩鄉(xiāng)、鞏家河鄉(xiāng)、太陽嶺鄉(xiāng)、蒼社鄉(xiāng)、安樂河鄉(xiāng)、二郎壩鄉(xiāng)、禪家?guī)r鄉(xiāng)鄉(xiāng)的建制,相應設立鎮(zhèn)的建制。調整后,寧強縣轄21個鎮(zhèn):漢源鎮(zhèn)、高寨子鎮(zhèn)、大安鎮(zhèn)、代家壩鎮(zhèn)、陽平關鎮(zhèn)、燕子砭鎮(zhèn)、廣坪鎮(zhèn)、青木川鎮(zhèn)、毛壩河鎮(zhèn)、鐵鎖關鎮(zhèn)、胡家壩鎮(zhèn)、巴山鎮(zhèn)、舒家壩鎮(zhèn)、廟壩鎮(zhèn)、鞏家河鎮(zhèn)、太陽嶺鎮(zhèn)、蒼社鎮(zhèn)、巨亭鎮(zhèn)、安樂河鎮(zhèn)、禪家?guī)r鎮(zhèn)、二郎壩鎮(zhèn)。

寧強縣寧強縣位于陜西省西南隅,北依秦嶺,南枕巴山。地理坐標北緯32°27′06"~33°12′42",東徑105°20′10"~106°35′18",東西長101.65公里,南北寬65.32公里,總面積3282.73平方公里。

地貌

地處秦嶺和巴山兩大山系的交匯地帶,北屬秦嶺山系,大部分海拔1000~1600米;南屬巴山山系,大部分海拔1000-1800米。地形多呈“V”形構造,境內東南高,西北低,中部有五丁山隆起,分為谷壩、谷地、低山、中心和高中山五個地貌類型。最高海拔毛壩河鎮(zhèn)三道河九埡子主峰2103.7米,最低海拔燕子砭鎮(zhèn)嘉陵江入川處520米。

氣候

寧強縣屬山地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類型,年平均氣溫13℃,極端最低氣溫零下10.3℃,極端最高氣溫36.2℃,無霜期247天。雨量充沛,降水強度大,年降水量最高達1812.2毫米。

人口編輯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,寧強縣7區(qū)75鄉(xiāng)共有45670戶,207325人,其中男110687人,女96638人。城鎮(zhèn)人口31012人,占總人口的14%。回民41戶363人,占總人口的0.17%。寧強縣選民131549人,占總人口的63.45%。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,寧強縣7區(qū)55鄉(xiāng)(鎮(zhèn))372個生產大隊,有52538戶,234047人。男120791人,女113256人。非農業(yè)人口17621人,占總人口的7.53%。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,寧強縣有總戶數63176戶,總人口312854人,其中男162362人,女150492人。非農業(yè)人口25205人,占總人口的8.06%。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,寧強縣376個村(居)委會2513個村(居)民小組,有74780戶328579人,其中男172062人,女156517人。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,寧強縣總人口313395人。2010年,寧強縣戶籍人口為331522人,比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戶籍人口減少1011人。寧強縣常住人口為308885人,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19600人相比,十年共減少10715人,減少3.4%,年平均減少0.3%。

1949年,寧強縣糧食總產3704萬公斤。1950年2月縣政府組織干部300多人在寧強縣開展減租反霸運動,次年結束,農民獲得勝利果實,計糧食158.46萬公斤,人民幣3049萬元。1952年寧強縣糧食總產5892萬公斤,增長59%。1954年上升到7014萬公斤。1956年2月,發(fā)展到1163個,入社農戶3.48萬戶,占總農戶的85%。1956年1月,寧強縣在羅村壩、滴水鋪鄉(xiāng)及城關鎮(zhèn)等鄉(xiāng)鎮(zhèn)試辦高級農業(yè)合作社10個,然后全面推開。截止是年底,寧強縣共建高級社273個,入社農戶3.98萬戶,占總農戶的98.44%。1965年糧食總產8548萬公斤,比1961年增長66.1%。1978年12月,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,逐步放寬農村經濟政策,改革農村經濟體制。1979年寧強縣開始實行分組作業(yè),個別生產隊實行包產到戶。1981年,80%以上的生產隊實行糧油生產大包干。1982年全面實行以家庭經營為主要形式的聯產承包責任制,將土地按人勞比例聯產承包劃分到戶,耕畜、農具處理到戶。1991年糧食總產達1.15億公斤,創(chuàng)歷史最高紀錄,比1980年增長46%,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81元。 2007年底,寧強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823元,比2002年增長29.7%。寧強縣糧油生產安全,產量穩(wěn)步增長。2007年糧食產量10萬余噸,較2002年增加0.7萬噸;油菜籽產量達到0.9萬噸,較2002年增長50%。茶園面積逐年擴大,產量成倍增長,2007年發(fā)展到9.5萬余畝,產量410噸。2012年,寧強縣農林牧漁業(yè)總產值完成254727萬元,實現增加值152006萬元,分別增長12.1%和6.0%。糧食播種面積463468畝,同比增長0.71%,糧食總產82208噸,同比增長6.8%;其中:夏糧31120噸,同比增長6.8%,秋糧51088噸,同比增長6.7%。油料播種面積95474畝,比上年同期增長0.9%,油料總產11514噸,比上年同期增長3.9%。肉類總產量31775噸,增產5.7%;水產品產量559噸,增產0.5%。生豬出欄39.7萬頭,增長5.9%,存欄31.86萬頭,增長2.3%,豬肉產量28622噸,增長6.1%;中藥材種植面積86286畝,產量6552噸;茶園實有面積123045畝,茶葉總產量3712噸;食用菌總產量4690噸;煙葉種植面積2325畝,產量363噸;蔬菜種植面積44387畝,產量44120噸。

工業(yè)

寧強縣寧強工業(yè)歷史悠久,源遠流長。但由于長期受以農業(yè)為本思想的影響和自然農業(yè)經濟的束縛,一直發(fā)展緩慢。新石器時代,縣境內即有制陶業(yè),唐宋時就有釀酒業(yè)的記載。至明朝,寧羌為西秦軍事重鎮(zhèn),用于制造兵器的金、銀、銅、鐵、鉛、硝等礦物先后得到開采。清代,紡織、土陶、印染、冶煉、火柴等工業(yè)漸次興起。尤以宣統(tǒng)三年(1911)投產的寧羌州?;莼鸩窆煞萦邢薰?,規(guī)模居當時寧強縣工業(yè)之首。民國年間,出現一批米面加工、縫紉、制鞋、染色、木器、磚瓦、造紙等小廠或家庭作坊,多系手工業(yè)操作,資力微弱,難于振興。解放后,寧強縣工業(yè)得到恢復和發(fā)展。從1953年起,對手工業(yè)進行社會主義改造,建立全民所有制企業(yè)。到1957年底寧強縣有火柴、食品、縫紉、農具制造等工業(yè)企業(yè)98個。1958年“大躍進”,開展群眾集資辦工業(yè)運動,先后籌建起農機制造、造紙、火力發(fā)電、采礦等一批地方國營工業(yè)企業(yè),但是采礦工業(yè)一擁而上,效益欠佳。1963年貫徹中央“調整、鞏固、充實、提高”方針,關、停、并、轉一批工業(yè)企業(yè)?!拔母铩敝袑帍娍h工業(yè)是在排除干擾中發(fā)展的。70年代,興辦“五小”工業(yè)(小鋼鐵廠、小煤礦、小機械廠、小化肥廠、小水泥廠),逐步采用機械化、半機械化生產。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,寧強縣工交企業(yè)經過整頓,實行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、進行技術改造,優(yōu)秀新產品相繼問世。鄉(xiāng)鎮(zhèn)企業(yè)異軍突起,成為寧強縣工業(yè)生產的一大支柱。工業(yè)門類也由解放時單一的火柴制造業(yè),發(fā)展到食品、飲料、造紙、印刷、冶煉、機械、建材、采礦、化學、電力、縫紉、工藝、包裝等門類較多的工業(yè)體系。 工業(yè)企業(yè)技改項目,累計投入技術改造資金11976萬元,年均增長11.4%,工業(yè)經濟發(fā)展后勁進一步增強?!笆濉逼陂g,寧強縣地方工業(yè)總產值完成28.03億元,年均遞增6.2%,其中規(guī)模以上工業(yè)完成產值16.09億元。2006年,寧強縣地方工業(yè)總產值完成9.29億元,其中26戶縣屬規(guī)模以上工業(yè)企業(yè)完成工業(yè)總產值4.06億元??h境內有嘉陵江、漢水兩大水系,蘊藏水能資源17.46萬千瓦,已開發(fā)小水電站總裝機容量為1.23萬千瓦,正在建設中的省級重點建設項目——二郎壩水電工程計劃裝機5萬千瓦,年發(fā)電量2億度。2003年,縣屬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(yè)16戶,實現工業(yè)總產值1.66億元,同比增長14.3%;城鎮(zhèn)工業(yè)完成工業(yè)總產值3856.7萬元,同比增長66.9%。2005年,通過國企改制、重組及大力實施招商引資等方式,改變了以前工業(yè)運行管理模式,激發(fā)了企業(yè)發(fā)展活力,壯大縣域工業(yè)經濟發(fā)展規(guī)模??h屬規(guī)模工業(yè)企業(yè)達到20戶,全年實現工業(yè)總產值47231萬元。2006年,縣屬規(guī)模工業(yè)企業(yè)發(fā)展到23戶,實現工業(yè)總產值4.0554億元,同比增長35.7%,實現利潤總額1579.6萬元;上繳國家增值稅3533萬元,二產地稅入庫2531萬元。2007年,縣屬規(guī)模工業(yè)企業(yè)發(fā)展到26戶,實現工業(yè)總產值7.72億元,同比增長56.34%,上繳國家稅金3417萬元。2012年,寧強縣工業(yè)總產值327966萬元,同比增長22.6%,實現工業(yè)增加值113090萬元,增長24.9%。全部工業(yè)中,規(guī)模以上工業(yè)總產值251879萬元,同比增長30.5%;其中:縣屬規(guī)模以上工業(yè)總產值232673萬元,增長33.2%。

資源編輯土地資源

寧強縣總面積326031.26公頃,其中耕地47134.01公頃(水田4381.41公頃,水澆地12.14公頃,旱地42740.46公頃),耕地占14.46%;園地1017.17公頃,占0.31%;林地256330.25公頃,78.63%;牧草地3909.9公頃,占1.2%;居民點及工礦用地5253.90公頃,占1.61%;交通用地1932.56公頃,占0.6%;水域面積3892.95公頃,占1.19%;其它土地6560.52公頃,占2%。

礦產資源

縣境內礦產資源豐富,已探明金屬、非金屬礦產8類31種200余個礦點,已探明儲量6類18種,礦產地26處,總蘊藏量達3.09億噸,名列漢中市第二位。主要分布在五丁關以北的大安、代家壩、陽平關一帶。其中金屬礦有鐵、銅、錳、金、鎳、鉛、鋅、鉻、銀等10種70余個礦點;非金屬礦有磷、硫、重晶石、蛇紋石、花崗巖、鋁土、海泡石、大理石等12種20余個礦點。其中位于寧強、略陽、勉縣3縣交界處的“金三角”地帶,是全國五大黃金出產地之一。

生物資源

寧強山澗激流寧強縣生物資源數量豐富、品種多樣,有多種國家保護的野生動、植物。植物類中,有木本植物586種,分屬85科202屬;牧草62科約500余種;農作物有70多種。森林植被中,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一、二類樹種有連香、杜仲、銀杏、鵝掌楸、黃檗、厚樸、棠棣、香果樹等8種;列為省級保護的粗榧、鐵堅杉、白皮松、杜仲、鵝耳櫪、黃楊、山楂、七葉樹、樟木、楠木、紅豆杉、刺楸等12種。寧強縣林業(yè)用地面積357.48萬畝,森林面積284.42萬畝,活立木總蓄積595.49萬m3,森林覆蓋率58.5%。動物類中,已查明的陸生野生動物有18目50科142屬,屬于國家一、二級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50種。鳥類11目30科107種;爬行動物2目5科8種;哺乳動物3目16科17種。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有金絲猴、羚羊、黑鹿、金雕等?!皩帍姲R”屬國家珍稀的家畜原種。

水資源

寧強縣多年平均地表自產水徑流量11.4億立方米,過境客水56.28億立方米,人均占有徑流量為漢中市均量的1.29倍,陜西省均量的3.8倍,全國均量的2.05倍。水能理論蘊藏量為45.44萬千瓦,可開發(fā)量為22.95萬千瓦。在水能開發(fā)上,先后建成東方紅、關峽、石羊棧、元壩子、黑壇子、臥龍臺電站(一期)等小水電51座,裝機59臺11094千瓦,率先實現小水電裝機萬千瓦縣。1999年,建成天生橋、二郎壩、臥龍臺三個梯級電站,總裝機5萬千瓦,年發(fā)電2億度。在玉帶河干流上,利用其自產徑流和二郎壩工程引嘉入漢水量,建設胡家壩、鐵鎖關兩級電站,胡家壩電站裝機7500千瓦時,鐵鎖關電站裝機7500千瓦時。2010年建成裝機1890千瓦的白果樹電站,2011年建成裝機8300千瓦的胡家壩電站和裝機容量1260千瓦的八海水電站。

交通編輯2003年10月,寧強縣第一條“貸款修路、收費還貸”公路竣工;GZ40二連浩特至河口高速公路勉寧段全長54.858公里,2003年11月建成通車,實現了寧強縣高速公路零的突破。2004年,寧強縣啟動通達工程建設項目,即國家對全國農村公路普查后不通公路的建制村進行道路新建,建設資金從中央車購稅(費)中安排專項資金進行補助和采取“民辦公助、民工建勤”、“一事一議”方式新建村級公路。2006年,寧強縣啟動通村水泥(瀝青)路建設項目。隨著陽平關至青木川、何家墳至毛壩河、縣城至黃土嶺、大安至廟壩等干線改建工程、通達工程、通村公路硬化工程相繼啟動。2007年,以高速公路過境段、大青公路、108國道過境段、康寧公路等干線公路為主骨架的“兩橫四縱”公路網已初步建成。 2010年,扎實開展“農村公路管養(yǎng)年”活動,累計完成日常養(yǎng)護投入520萬元、養(yǎng)護工程投入824萬元,完成縣、鄉(xiāng)、村公路水毀搶修恢復投入1020.6萬元,確保鄉(xiāng)公路年均優(yōu)良路率分別達到78%、55%。加大路政巡查和查處力度,共清理堆物占道271處5412平方米,路政事案查處率97%,結案率98%。初步建立縣人民政府負責,交通、公安、工商等部門和各鄉(xiāng)鎮(zhèn)人民政府上下聯動、部門協(xié)同的治超長效機制。對縣境內14家較大貨物運輸企業(yè)實行長期源頭裝載監(jiān)查,發(fā)放宣傳資料4000余份,檢查車輛2300余輛,勸返超限車輛67輛,查處39輛,分卸載貨物100余噸,超限超載率降低到3%以內。 2011年,完成交通固定資產投資3.8億元,占全年目標任務的115%,同比增長13%,提前2個月超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。其中:公路建設完成投資36435萬元,公路養(yǎng)管完成投資1565萬元。實施災后重建續(xù)建項目12個,新、改建公路10條213.98公里、橋梁2座405延米,完成災后重建投資33795萬元。

教育編輯寧強在北宋慶歷年間,今縣城就有儒學之設。明朝設衛(wèi)建州,興學增校

寧強天津中學,至清末廢科舉,寧羌共考中進士、舉、貢337名。此后,新制學校漸興,在起風崗設立州立高等小學堂。民國16年(1927),縣立高等小學首設初中班??谷諔?zhàn)爭中,淪陷區(qū)教師來縣服務,外地學校遷寧重振,受其啟迪推動,寧強縣教育事業(yè)在國難中激發(fā)生機。30年(1941)縣立初級中學誕生。至33年(1944)保有國民學校,鄉(xiāng)有中心學校,各校多附設民教班作識字教學。但由于國民黨政治腐敗,經濟凋敝,教育事業(yè)乍暖還寒,每況愈下。解放后,人民政府以馬列主義和毛澤東的教育思想改造、建設人民教育事業(yè)。寧強縣教育事業(yè)迅即得到復蘇和發(fā)展。但在“左”的路線下,反右、“大躍進”、“文化大革命”等政治運動中使寧強縣教育事業(yè)備受挫傷,曲折發(fā)展。80年代以來,教育改革不斷深化,教育體制日益完善,教師待遇提高,校舍和設備改觀。鄉(xiāng)有初中,區(qū)有高中。1992年寧強縣已為大專、中專輸送學生2289人。同時幼兒教育、職業(yè)教育和業(yè)余教育均有成就。1990年經省、地檢查驗收,寧強縣已基本達到國家規(guī)定的“無盲縣”標準。 2002年,寧強縣普通中小學校536所(不含銅礦子校),職業(yè)高中1所,少年兒童業(yè)余體校1所,公辦幼兒園1所。普通中小學校含單設高級中學1所,完全中學1年,單設初級中學14所,九年一貫制學校18所,完全小學146所,初級小學202所,小學教學點120個。2004年底,寧強縣遠程教育試點項目學校317所,其中一模式33所,二模式268所,三模式16所,通過省、市檢查驗收。寧強縣教育信息化建設總投資達1000余萬元,共配備計算機1521臺,建成網絡教室22個,教育衛(wèi)星收視系統(tǒng)340個,教學光盤播放點63個,天網地網合一的學校達135所,信息技術教育專任教師62人,覆蓋學生5萬多人,有16所學校被命名為省、市級現代信息技術實驗學校,有2所學校建立了教育網站,縣城中小學全部開設信息技術必修課。2005年10月底,寧強縣66所中小學、幼兒園有學生食堂,其中縣直6所,鄉(xiāng)鎮(zhèn)60所。2006年,寧強縣中心小學以上學校及教育單位全部完成互聯網工作。2007年底,寧強縣普通中小學校344所(不含銅礦子校),職業(yè)高中1所,少年兒童體育學校1所,公辦幼兒園2所。普通中小學校含單設高級中學1所(縣直),完全中學1所,單設初級中學11所(縣直1所),九年一貫制學校10所,縣直小學2所,鄉(xiāng)鎮(zhèn)中心小學27所,對其他村小負有管理職能的村完小31所,其他村完小11所,初小170所,小學教學點80個。 2012年,寧強縣有普通中學16所,招生5581人,在校生18642人,畢業(yè)6215人。寧強縣小學51所,招生2695人,在校生20370人,畢業(yè)4572人。幼兒園共有253個班,在園幼兒5981人,專任教師203人。寧強縣特殊教育學校1所,在校學生91人,專任教師23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