臨朐縣別稱駢邑,隸屬濰坊市,地處山東半島中部,濰坊市西南部,沂山北麓,彌河上游。東與昌樂縣、安丘市毗連,南與沂水、沂源縣接壤,北臨淄博市、青州市??偯娣e1831平方公里。2010年,臨朐轄8個鎮(zhèn)、2個街道,1個高新技術(shù)產(chǎn)業(yè)園、1個風(fēng)景區(qū)管委會、1個生態(tài)旅游區(qū),345個中心村,總?cè)丝?3.43萬人。臨朐自西漢置縣迄今2000余年,素有“小戲之鄉(xiāng)”、“書畫之鄉(xiāng)”和“中國觀賞石之鄉(xiāng)”等美譽,是首批“全國文化模范縣”、“全國社會文化先進縣”,有大汶口、龍山等古文化遺址210余處,有沂山國家森林公園、山旺國家地質(zhì)公園、老龍灣、石門坊等旅游景點。
地形
臨朐縣地處魯中山區(qū)邊緣, 為低山、 丘陵、平原交錯地帶。境內(nèi)大小山頭 2000余座,500米以上山峰84座,以南端沂山為高點,呈扇形向西北和東北展開, 形成山地居南,平川亙北,南部崛起山脈連綿,北部低平視野開闊的地勢特征。
氣候
日照臨朐縣年總?cè)照諘r數(shù)在2261.1~2779.3小時之間,平均2578.6 小時。年平均日照率為58%。全年日照時數(shù),最多的月份為5月,達270小時;6月份次之,257 小時;2月份最少,僅181.5小時。年輻射量為122.47千卡/平方厘米。 氣溫縣城附近年平均氣溫12.4℃,年際變化不大。僅據(jù)新中國建立后38年的 統(tǒng)計, 1961年最高, 13.4℃;1969年最低,11.5℃。一年之中1月份最冷,月平均氣溫-3.3℃;7月份最熱,月平均氣溫26℃。氣溫年較差29.3℃。以四季區(qū)分,夏、 冬兩季多趨穩(wěn)定, 春、秋兩季升降較大。4月較3月,平均氣溫回升7.5℃;11月 較10月,平均氣溫下降7.7℃。年極端最高氣溫40.5℃(1968年6月11日);年極端最低氣溫-23.8℃(1985年12月9日)。 降水臨朐縣降水量具有強烈的季節(jié)性。 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62~63%; 冬季僅占4~5%; 春季占13~14%;秋季占19~20%。日降水量強度,冬季3毫 米左右;夏季一般15~30毫米, 最大290毫米;春秋兩季一般為6~7毫米。年平均降水量700毫米左右。年降水61~120天,一般80~85天。 縣內(nèi)降雪平均始于11月25日, 最早11月7日,終于3月26日,最晚4月28日,平均降雪期122天。年度降雪量平均32.8毫米,最大積雪深度1米(1864年)。年度降雪日數(shù)平均11天, 最多25天(1968~1969年度);最少6天(1967~1968年 度);最長連續(xù)降雪日數(shù)8天(1895年2月)。積雪平均始于12月10日,終于3月9 日。[交通運輸編輯國際機場和海港碼頭均可在2小時內(nèi)通達,40分鐘內(nèi)可到達濰坊機場。長深高速公路貫穿全境,青臨鐵路與膠濟鐵路、膠新鐵路相連接,羊臨、泰薛、濰九、仲臨等6條省級干線公路穿行境內(nèi),擁有等級公路1167公里,是連接華東與華北、東北及沿海內(nèi)地的重要通道。
人口民族編輯人口
建國前,縣內(nèi)人口生育呈曲線發(fā)展。建國后,人口生產(chǎn)逐步納入計劃軌道,但隨著育齡婦女的基數(shù)不斷增大,新生人口與日俱增。1987年臨朐縣人口總數(shù)為790086人,占濰坊市人口總數(shù)的9.78%。密度為每平方公里430.6人,在全市12個縣(市、區(qū))中列第9位。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臨朐縣人口為 83.43萬人
民族
臨朐縣歷代居民以漢族為主。清朝中期,益都回民因經(jīng)商先后來臨朐城關(guān)、冶源等地安家落戶;由沂水也遷入九山、蔣峪等地少數(shù)回民。其它少數(shù)民族多因工作或婚姻關(guān)系來縣內(nèi)定居。1982年全國第三次人口普查結(jié)果,臨朐縣有6個民族。漢族742739人,蒙古族4人,回族244人,藏族1人,滿族27人,朝鮮族3人。另有日本國大和族加入中國國籍的2人。截至2007年,臨朐縣有少數(shù)民族9個,450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