博白縣,古稱白州。位于廣西東南部,轄28個鄉(xiāng)鎮(zhèn)326個行政村(含居委會),地處東經(jīng)109°38′-110°17′北緯21°38′-22°28′??偯娣e3835平方公里,人口185萬,是世界第一大客家人聚居縣,隸屬玉林市。與廣東湛江市以及廣西北海、欽州相鄰,是沿海與內(nèi)地的交匯點,具有西部的東部、西部的沿海區(qū)位優(yōu)勢,是大西南出海的重要通道。
漢初,今博白縣地屬南越國。漢元鼎六年(公元前111年),今博白縣地屬合浦郡。爾后,西漢分設十三個刺史部,今博白縣地屬交趾刺史部合浦郡合浦縣,東漢建安八(203年),改交趾刺史部為交州刺史部,今博白縣地屬交州刺史部合浦郡。
三國
三國時期(220—280年),今博白縣屬吳交州合浦縣。
晉朝
西晉和東晉時期,今博白縣地仍屬交州合浦郡合浦縣。南朝宋時,今博白縣地屬臨漳郡地。南部仍為交州合浦郡合浦縣地。南朝齊時,今博白縣地屬臨漳郡漳平、百梁縣所轄。南朝梁(502—557年)時,百梁郡治所在今博白縣菱角鄉(xiāng)南端。同期,置南昌縣,縣治設在今亞山鎮(zhèn)境內(nèi)。這是今博白地建縣之始,距今已1400余年。南昌縣隸屬越州合浦郡。南朝陳時隸屬相同。
隋朝
隋朝(589—618年),初期南昌縣先后隸祿州、合州。大業(yè)五年(609年)隸合浦郡。
唐朝
唐武德四年(621年),今博白縣境內(nèi)除南昌縣外,新置博白、朗平、建寧、周羅、淳良五縣。博白縣之建置由此始,因博白江(今小白江)而名。南昌縣改隸南宕州,州治在南昌縣治;其余各縣隸南州,州治在今博白縣城。武德六年(623年),改南州為白州。這是古白州之名的由來。貞觀六年(632年),改南宕州為潘州,州治由南昌縣移至定川縣,南昌縣改隸白州,貞觀十二年(638年),省朗平、淳良二縣入博白縣。開元中期(720—733年),置龍池縣,隸山州,州治設在龍池(今龍?zhí)?。后改山州為龍池郡,爾后再復為山州。此時,今博白縣境內(nèi)仍有博白、建寧、周羅、南昌4縣,均隸白州。天寶元年(742年),改白州為南昌郡,至乾元元年(758年)復為白州。五代十國時期(907—960年),仍為博白、建寧、周羅、南昌4縣,屬南漢白州。
宋朝
宋開寶五年(972年),撤南昌、建寧、周羅三縣歸入博白縣。政和元年(1111年)省白州,博白縣改隸郁林州。政和三年,復置白州,博白縣又屬之。紹興年間(1131—1162年),省白州,博白縣隸屬郁林州。
元朝
元初,博白縣仍屬郁林州。至元十六年(1279年)改廣西諸州為路,博白縣屬梧州路。
明朝
明洪武元年(1368年),改路為府,博白縣屬梧州府郁林州。
清朝
清初,博白縣隸屬廣西行省梧州府。雍正三年(1725年),博白縣屬直隸鬰林州。
民國時期
元年(1912年),博白縣隸屬郁林府’;2年,隸屬郁江道,道治蒼梧;3年6月,郁江道易名蒼梧道,博白縣仍屬之;15年,改隸第三區(qū);19年,博白縣屬郁林民團區(qū);21年,蒼梧、郁林二民團區(qū)合并為梧州民團區(qū);23年改名為梧州行政監(jiān)督區(qū),博白縣均屬之;25年9月屬潯州行政監(jiān)督區(qū);25年11月屬鬰林行政監(jiān)督區(qū);29年屬第六行政督察區(qū);31年原三、五、六區(qū)合并為第三區(qū),博白縣隨屬之;36年,改屬第九區(qū),區(qū)治郁林;
解放后
博白縣初屬鬰林專區(qū);1951年7月,郁林專區(qū)與梧州專區(qū)合并設容縣專區(qū),博白縣屬之;1952年,廣西省發(fā)文將博白劃歸欽州專區(qū),但實際上沒有辦理改隸手續(xù),也沒有隸行過這一關(guān)系;1953年3月,博白縣劃歸容縣專區(qū);1958年,撤銷容縣專區(qū),設玉林專區(qū),博白縣屬鬰林專區(qū);1970年,玉林專區(qū)改稱玉林地區(qū),博白縣屬玉林地區(qū)管轄;1997年,玉林地區(qū)改稱玉林市,博白縣屬玉林市管轄。這一隸屬關(guān)系至今不變。
行政區(qū)劃編輯民國24—27年(1935—1938年),原6個區(qū)改為5
縣城個區(qū)、鄉(xiāng)(鎮(zhèn))、村設置不變。29年復置6個區(qū)。30年改置5個區(qū),將小鄉(xiāng)合為大鄉(xiāng)共設35個鄉(xiāng),將小村并為大村共設337個村。36—38年(1947—1949年),改5個區(qū)為4個區(qū),增設亭子鄉(xiāng),共36個鄉(xiāng),337個村。 博白縣于1949年12月1日解放,中共博白縣委領導的縣軍政委員會接管政權(quán),行政區(qū)劃仍沿用舊制,設4個區(qū),36個鄉(xiāng),337個村(街)。2003年,博白鎮(zhèn)與城廂鎮(zhèn)合并為博白鎮(zhèn)。2005年,撤銷綠珠鎮(zhèn),整建制并入博白鎮(zhèn),博白鎮(zhèn)人民政府駐地不變;撤銷三育鎮(zhèn)并入徑口鎮(zhèn),徑口鎮(zhèn)人民政府駐地不變;撤銷大利鎮(zhèn),制并入水鳴鎮(zhèn),水鳴鎮(zhèn)人民政府駐地不變;撤銷合江鎮(zhèn),制并入東平鎮(zhèn),東平鎮(zhèn)人民政府駐地不變;撤銷三江鄉(xiāng),整建制并入文地鎮(zhèn),文地鎮(zhèn)人民政府駐地不變。2010年,博白縣轄27個鎮(zhèn)1個鄉(xiāng):博白鎮(zhèn)、水鳴鎮(zhèn)、頓谷鎮(zhèn)、那林鎮(zhèn)、江寧鎮(zhèn)、三灘鎮(zhèn)、黃凌鎮(zhèn)、亞山鎮(zhèn)、旺茂鎮(zhèn)、鳳山鎮(zhèn)、新田鎮(zhèn)、寧潭鎮(zhèn)、文地鎮(zhèn)、英橋鎮(zhèn)、大垌鎮(zhèn)、那卜鎮(zhèn)、沙陂鎮(zhèn)、東平鎮(zhèn)、沙河鎮(zhèn)、菱角鎮(zhèn)、松旺鎮(zhèn)、雙旺鎮(zhèn)、龍?zhí)舵?zhèn)、大壩鎮(zhèn)、雙鳳鎮(zhèn)、浪平鄉(xiāng)、徑口鎮(zhèn)、永安鎮(zhèn)。 2014年《玉林市政府工作報告》中,明確指出支持博白撤縣設市,而博白政府也在此后積極謀劃撤縣設市,已經(jīng)遞交國家民政部,正在審批當中。
人口
唐天寶四年(745年),白州有2574戶,9498人。
城鎮(zhèn)至北宋元豐年間,已增加到4589戶,18000人;明代,博白縣人口無資料記載;清康熙五十年(1711年),審增人口4869人;雍正九年(1731年)增357人。乾隆三十六年(1771年)增1543人。清道光十二年(1832年),博白縣有17976戶,141483人;民國16年(1927年),博白縣有21712戶,226563人;22年,有76436戶,365673人;33年。有82717戶,413975人;38年,有105156戶,439333人;解放初,分配一批南下(外省)干部到博白參加政權(quán)建設和經(jīng)濟建設,并安家落戶。60年代安置了一批印度尼西亞歸國僑胞在縣農(nóng)場、工廠工作。歷年來,分配了一些大中專畢業(yè)的外籍干部到博白工作;一些外籍婦女與博白人結(jié)婚到博白落戶。據(jù)統(tǒng)計,1953年總?cè)丝跒?77690人。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,總?cè)丝跒?75746人。相隔29年增加了498056人,增長104.2%。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,總?cè)丝跒?201683人,相隔8年,共增加225937人,增長23.16%。平均每年增加28242人,年平均增長率為2.64%;據(jù)1989年縣統(tǒng)計局統(tǒng)計,博白縣總?cè)丝跒?177829人,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307.3人,人口密度最大的除博白鎮(zhèn)外為柯木鄉(xiāng),每平方公里647人;人口密度較小的為地處山區(qū)之那林鎮(zhèn),每平方公里175.5人,僅為縣人口平均密度的58.1%。
方言
清道光十二年(1832年)刊印的《博白縣志·禮俗篇》載:“博邑土音有三:地老話是唐宋前遂居此;新民話在有明(非元明)間多自江浙來,故聲音與江浙相近;漳洲話自閩省(非閩西)來。”
北京大學王力教授就縣志方音認為:“據(jù)我所知,現(xiàn)在博白沒有漳州話。清道光時代博白是否有漳州話,不得而知。博邑土音者有三,似乎可信。但它說新民話在有明間多自江浙來,不可靠。我認為,新民話應該就是客家話,多自福建汀州來,或者從廣東嘉應州來?!盵故經(jīng)過歷史的變遷目前博白縣方言主要是本地方言地老話,以及新民話(客家語);地老話分布地域:博白鎮(zhèn)(含綠珠、城廂、柯木)、浪平鎮(zhèn)、徑口鎮(zhèn)、水鳴鎮(zhèn)、那林鎮(zhèn)、永安鎮(zhèn)、雙鳳鎮(zhèn)、
江寧鎮(zhèn)、三灘鎮(zhèn)、亞山鎮(zhèn)、頓谷鎮(zhèn)、旺茂鎮(zhèn)、東平鎮(zhèn)、沙河鎮(zhèn)等人口約70萬;新民話分布地域:博白鎮(zhèn),徑口鎮(zhèn)、三灘鎮(zhèn)、那卜鎮(zhèn)、大垌鎮(zhèn)、英橋鎮(zhèn)、寧潭鎮(zhèn)、鳳山鎮(zhèn)、東平鎮(zhèn)、雙旺鎮(zhèn)、松旺鎮(zhèn)、龍?zhí)舵?zhèn)、江寧鎮(zhèn)、沙河鎮(zhèn)、菱角鎮(zhèn)、頓谷鎮(zhèn)、沙陂鎮(zhèn)等人口約120萬.
環(huán)境編輯氣候特征
博白縣處于北回歸線以南的低緯度,北靠大陸南近海洋,境內(nèi)上空
縣城受東亞季風環(huán)流控制。夏半年盛吹偏南風,帶來海洋暖濕空氣,形成高溫多雨的海洋性氣候;冬半年受冬季風影響,多吹偏北風,形成低溫干燥的氣候。博白縣總的氣候特征是:屬南亞熱帶向熱帶過渡的季風氣候,光照充足,氣溫高,雨水多,濕度大,無霜期長,夏長冬短,夏濕冬干,春季陰雨連綿,夏季臺風暴雨多,春秋常有干旱,冬季偶有低溫霜凍,氣候呈顯著的季節(jié)性變化。屬亞熱帶向熱帶過渡的季風氣候區(qū),年平均氣溫21.9℃,年均降雨量為1756毫米,全年無霜期一般長達350天以上。
地質(zhì)地貌
亞山鎮(zhèn)溫泉位置
境內(nèi)地層發(fā)育較全,由于海水自南西往北東方向入侵,斷陷帶長期接受云開古陸碎屑物質(zhì),沉積一套古生代——新生代地層。古生代末——中生代初,由于地殼上升,海水退出。沉積出現(xiàn)間斷,因而缺失二疊、三疊紀地層??h境地處華南準地臺、欽州殘余地槽、博白——岑溪拗陷帶的西南端,是一條巨型北東二向斜懸于桂東南的深大斷裂帶。西南端始于合浦一帶,往東北分成二支:一支往東平、旺茂、三灘,經(jīng)陸川、岑溪進入廣東封開縣,至湖南境內(nèi),稱陸川——岑溪斷裂;另一支往博白、北流、容縣、梧州至賀縣,稱博白——梧州斷裂。在以上兩支深大斷裂之間,伴隨產(chǎn)生一組北西、北北西向的不同吁期、不同規(guī)模和不同性質(zhì)的次一級斷裂,把縣內(nèi)地層切割成長條或菱形塊體。 博白縣在廣西地理區(qū)劃中屬桂東南丘陵區(qū)。地貌類型復雜多樣,有平原、谷地、盆地、崗地、丘陵、山地,互相交錯。地勢特點是西北、東北部較高,中部偏南處隆起,形成從北向南呈高—低—高—低起伏之勢。六萬大山余脈從北面入境后向西南部延伸,形成西北部山區(qū);云開大山余脈從東北面入境,向南延伸,形成從東北至中南部的山區(qū)和丘陵區(qū),以及東南部的低丘崗地、西南部的平原谷地和南部的平原、臺地。在兩大山余脈之間形成開闊的博白盆地。南流江(縣內(nèi)河段)的中、下游,形成沙河谷地。